2016年10月18日星期二

裊裊桂香飄雲天

國慶節期間,隨著幾場連續綿綿秋雨,天氣瞬即轉涼。俗語雲,八月凍桂花。桂花不凍,即使到了季節也不是按時開的。這是因為,桂樹開花對氣溫有壹定的要求,只有在20℃左右,且有雨水配合的情況下,桂樹才容易開花。桂花樹是屬於壹種喜陰好涼的植物,早年在家鄉,就曾聽有這樣壹種說法:天涼凍桂花。壹般來說,桂花開放之前,天氣都會乍寒幾天,或下場秋雨。立秋前後幾個月都沒下雨,氣溫壹直偏高,往年中秋時節桂花就香飄千裏。今年中秋節前後由於氣溫的原因,桂花香比往年延遲了半個多月。國慶期間,20℃上下的低溫陰雨,促使城區的桂花樹集中開花。清晨或夜晚,當妳漫步東湖公園,處處桂香飄溢,直沁心脾。妳看,壹朵朵金燦燦的小小花朵,藏在滿樹的綠葉裏,壹虬虬擠擠挨挨,羞答答的綻放著迷人的清香,像繁星點點綴滿了樹,點綴著紅葉嬌艷的季節。站在桂花樹下,看它那小巧而精致的身影,禁不住去撫摸,卻又怕碰落它。壹陣秋風吹過,夾雜著陣陣桂香韻漾,深深吸壹口氣,更有那濃郁芳香,襲人心懷,沁人肺腑,又在芳香中帶有壹絲甜意,使人久聞不厭。 桂花不同於桃花荷花梅花,非要到植物園才能壹見。在灣沚,桂樹不僅遍布整個縣城,甚至在每個小區,曲折幽微的小徑以致每壹個角落,都香氣悠悠,壹路不減。清晨,我在東湖廣場通向網球場的林蔭道打太極,通道兩邊的桂樹上,成撮的桂花星星點點,香氣撲面;晚上行走在人潮擁擠的東湖大道,不經意間桂香飄落,喧囂頓時變淡遠退,夜晚壹下子顯得沈靜怡人,柔情似水……繞東湖公園走壹圈,沿路兩旁和湖邊,映入眼瞼的盡是壹珠珠秋桂。這裏的秋桂,不是單株獨樹,而是多株並排,形成壹蓬壹蓬的家族。細碎小花,粘滿枝頭,與綠葉相間。我從來沒看見過多株並蒂的秋桂,更沒見過這麽大片的、花繁葉茂的群體桂樹同時開花。 有人說,香氣濃郁的花,壹般是“或清或濃,不能兩兼”。然而,我認為,桂花卻具有清濃兩兼的特點。濃香遠逸,它那獨特的帶有壹絲甜蜜的幽香,常常使人遐想聯翩,勾起種種美好的聯想。人民形容桂花香飄萬裏,僑居外鄉的人聞到桂花香,就能在妳眼前浮現出家鄉的山水,勾引起思鄉之情。“天香生凈想,雲彩護仙妝”(朱熹)。所以人們歷來都說八月桂花十裏香。桂花不但芳香襲人,而且樹枝挺秀,枝葉豐茂,冬夏常綠,它不以艷麗色彩取勝,不以嬌研風姿迷人,卻因“天香雲外飄”得到世人的獨鐘。有人形容桂花香是:清風壹日來天闕,世上龍涎不敢香。因桂花為秋天開花,故被譽為“金秋嬌子”。又以其清雅高潔,馥郁香濃……香飄四溢,而被稱為“仙友”。 古詩雲: 蘭葉春葳蕤,桂華秋皎潔。欣欣此生意,自而為佳節。誰知林樓者,聞風坐相悅。草木有本心,何求美人折。(唐•張九齡《感遇》)中亭地白樹棲鴉,冷霜無聲濕桂花。今夜月明人盡望,不知秋思落誰家?(唐•王建《十五夜望月》)桂花留晚色,簾影淡秋光。靡靡風還落,菲菲夜未央。玉繩低缺月,金鴨罷焚香。忽起故園想,冷然歸夢長。(元•倪瓚《桂花》)常言道:八月桂花遍地香。有個傳統革命歌曲也是這樣唱的:八月桂花遍地開,鮮紅的旗幟舉起來……這些話也許是針對其它地方或者以前的桂花而言。在我的記憶裏,我們這裏的桂花壹般在八月中秋之後,才開始慢慢的黃放開來,慢慢的香鋪開去……要等到農歷的九月初,也就是國慶左右才真正的開始像歌裏唱的那樣登堂問鼎,遍地的開,遍地的黃,遍地的香…… 兒時的老家,那時的桂花很少,我可以說從來沒有看見過桂花樹,更沒有看見過桂花。小時只是聽母親說起她小的時候,在她們家當地看見的桂花怎樣的好看,怎樣的金黃,怎樣的香到很遠很遠之外,怎樣的用桂花來做糕點,做湯圓心子,泡開水,做桂花酒怎樣的好吃,好喝;或者偶爾在書裏讀到這個詞語;或者就是晚上對著天上的圓圓的月亮,癡凝著月宮裏傳說的桂花樹神思遐想而已••••••聽到母親說起桂花的情形,仰頭凝望著月宮裏傳說的桂花、吳剛、嫦娥、玉兔,我對桂花就更加的神往了。更讓我鐘情的是,我在浙江臺州當兵期間,軍分區大院內有壹棵幾百年樹齡的桂花樹,長的比我們家三層樓還要高,很茂盛,樹圍三米多,冠幅像壹把巨大的傘,枝繁葉茂,四季常綠,即使在嚴寒的霜雪中,仍然英姿挺拔,密重的樹葉籠罩著枝條,壹襲墨綠凸顯著莊嚴肅穆。每年秋季開滿金黃色的花朵,清純幽雅,沁人心脾,樨韻流芳,彌漫整個分區大院,彌漫整個臨海城。開花期間,壹夜之間,地上就會掉下厚厚壹層桂花米,清晨許多家屬都會來收集桂花米,回去或泡茶、或用糖腌用作飲料、或用做炒米糖。 二十年前,我還曾親手在庭院栽了五棵桂花樹,隨著歲月的更叠,桂樹逐年長高,幾年前已經開花,不過,就算今年花開得最盛。閑暇時,壹有空,我喜歡壹個人在院內走動,感受整齊潔凈的環境,理清紛煩亂雜的思緒,為健身,也為反省,最後總會在那幾棵桂花樹下停留會兒,只因它的清新可人和寓意獨特。此物飄香之時,正值八月中秋之際。此刻,所見所聞,讓我禁不住借物生情,感觸萬分,想到自己的家鄉,想到兒時的中秋團圓,雖說離家在外已近五十年,但那濃濃的親情、淡淡的鄉愁還是不由地湧上心頭。夜晚,站在桂花樹旁,仰望長天,壹輪明月當空。我想,這裊裊桂香飄千裏,直抵雲天,是否和月宮中的桂香融為壹體? 據傳說,古代每年中秋之夜,桂子如雨,落於天竺。月落桂子,自然只是傳聞,但唐、宋卻因此而得名句:“桂子月中落,天香雲外飄。”月中雖不能落桂子如雨,但桂能結子,確是事實。明代李時時珍曾對桂子做過考察:桂子卵圓形,灰藍色。李時珍認為它“辛溫無毒,小兒耳後月蝕癥,研碎敷之。”由於傳說中月中有桂,所以月亮又稱作“桂魄”。唐代詩人李商隱有詩句:“侵夜可能爭桂魄。”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有中秋詞:“桂魄飛來,光射處,冷浸壹天秋碧。”這兩處的桂魄,都是明月的代名詞,而傳說中的月宮也叫“桂宮”。從上面的詠贊中我們看到,自古以來,人們常把桂樹和月亮、廣寒宮等聯系壹起。原來關於這,還流傳不少神話或傳說。據明代段成式的《西陽雜俎》載:“月桂高五丈,下有人常砍之,樹瘡隨合,其人姓吳名剛,西河人,學仙有過,謫令伐樹。”這則神話說的是漢朝河西人吳剛,學仙修道時觸犯天條,被罰在月宮砍桂樹。但是,不論他怎樣砍伐,樹總是隨砍隨合,千萬年過去了,吳剛每天都在辛勤地伐樹,那棵神奇的桂樹,依然如舊,生機勃勃。吳剛也只好長期過著“金風玉露伴素月,徒然銷魂”的生活了。但據說,每逢中秋佳節,吳剛可以在樹下稍稍休息,與人間共度團圓佳節。所以中秋節這壹天,人們賞月時看不到吳剛彎腰舉斧伐桂的影子。毛澤東在《蝶戀花•答李淑壹》詞中有:“問訊吳剛何所有,吳剛捧出桂花酒”的詩句,用的就是這個典故。至於吳剛捧出的“桂花酒”,則相傳是仙人的飲料。曹植有《仙人篇》:“玉樽盈桂酒,河伯獻神魚。”此處桂酒也就是桂花酒。 由於桂樹花發於秋,古人又常用它來贊喻秋試及第者,稱登科為"折桂"。據《晉史》載,晉朝郗某對策考第壹。武帝問他,他回答說:“臣今為天下第壹,猶猶桂林壹枝。”應試及第稱“折桂”,即由此而來。宋人葉夢得在《避暑錄話》中記載:“世以登科為折桂,此謂郗說對策,自謂桂林壹枝也,啟唐以來用之。溫庭筠詩:‘猶喜故人新折桂’。其後以月中有桂,故又謂之月桂。而月中又有蟾,故又以登科為登蟾宮。”於是,“蟾宮折桂”,就成了舊時人們仕途得誌、飛黃騰達的代名詞。也由於“蟾宮折桂”借寓仕途通達,所以唐宋以來,文人墨客和官宦之家都競相種植桂花。至今各地還留有不少當時種植的古桂大樹。